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,深入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、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、体育总局、教育部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等精神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,培养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、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。现就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,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,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出本实施意见。
一、总体要求
1.指导思想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,整合学校教育、体育等优质资源,以一体化理念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,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、责任共担、人才共育、特色共建,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,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育素养水平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2.领导小组
组 长:董会丽
副组长:池红梅 汤华财 庄增臣 段继峰 张庆举 李明
组员:张晓丽 张天凤 王道远 董景斌 刘文冬 各年级主任 体育教师
3.工作原则。
——坚持以体育人,全面发展。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,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,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,推进实施高水平体育教育,实现以体育德、以体育智、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。
——坚持深度融合,协同发展。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,深化体教融合,转变思想观念,革新育人理念,坚持一体化设计、一体化推进,优化资源配置,完善培养体系,有效推进体教融合发展。
——坚持开放共赢,创新发展。创新工作模式,完善体制机制,坚健全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协同育人体系,开创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格局。
——坚持评价引领,科学发展。立足时代需求,健全评价导向,完善激励机制,促进特色发展、均衡发展,推进形成教育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二、具体任务
1.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。坚持重基础、多样化、强专项,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,按照教学规律,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,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。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,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体育教育,使学生普遍参与体育运动。充分利用体育课、课余时间及其他形式,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,并合理确定体育活动强度。
2.开足开齐体育课,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。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锻炼。
3.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。学校要利用晨跑、大课间、课外体育活动等,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,养成良好习惯。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、跳绳、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,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,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。
4.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。优化教学方式,加强教学管理,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。各区要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规程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,统筹教学计划,规范教学环节,提高教学效果,杜绝说教课和碎片化教学,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。
5.学校体育创新发展,形成特色。学校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,因地制宜,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。大力发展校园足球、体育大课,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,注重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6.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。学广泛开展班级、年级体育比赛,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。进一步完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分学段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,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赛事,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、常态化、品牌化。
7.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结果应用。严格按照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要求,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、评估、干预和评价,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,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依据。
8.配齐用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。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建设,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作用,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校医,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。
9.建设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。充分发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,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。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,定期对学生肥胖、视力不良、力量、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,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,帮助家长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识,掌握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,深化家校合作、共助学生健康成长。
10.鼓励家长引导孩子体育锻炼。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守护人。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,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、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行为习惯。放学后、寒暑假及节假日,引导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,促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。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。
11.努力形成师生和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良性机制。不断强化学生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,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,努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,共同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造条件。家庭、学校和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合作,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“健康第一”的理念,树立正确的教育观、成才观。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。
12.加大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力度。规范体育安全管理制度,加强运动风险防范,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。
济南山大实验学校
2021年9月